“我們目前不知道大鵬灣前景如何,我們也不知道未來的你們如何看待今人的抉擇。我們今天以城市之名修書一封,謹願深圳的每一次選擇都不愧對子孫後代。”這是昨日深圳媒體在頭版刊出的致未來深圳公民的一封信,其所關註的大鵬灣,為某央企深圳LN G應急調峰站項目的規劃選址地。按照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部門的部署,近期深圳將就項目組織聽證會,媒體公開信中表達的種種疑慮,主要即是針對聽證會。
  聽證會的價值建立在“分歧”的基礎上,即通過聽取不同意見,繼而在各種意見中尋求最大共識,這就意味著,對於官方而言,不能預設答案,而應該允許有爭論,有質疑。要達到這樣的目的,避免一團和氣,選擇聽證代表無疑極其重要。本月4日,公眾聽證代表名單出爐,顯示除一個單位代表身份清晰外,4名個人代表身份未明示,另外,53名個人和企業報名者中包括環保人士王勇軍、周維,但兩人都沒有被選為聽證代表。有選擇性地明示代表身份信息,排斥頗具代表性的報名者,組織者的上述取捨是出於何種考慮,這的確讓人想入非非。
  一個自然而然的推論是,官方擔心聽證會匯聚太多的反對聲,繼而影響項目的最終落地。回顧此前的輿論反響,民間對該項目的反對聲頗為普遍,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狀況,主要是由於工程建設填海造地將改變海洋屬性,對周邊海域功能區使用、海域生態環境及漁業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,尤其是項目擬填海造地約39.7公頃這個消息,對只剩40多公里自然岸線未開發的深圳來說,這個項目無疑會讓原本就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。調查顯示,八成多的網友對大鵬灣填海建LN G站項目持反對態度,有民眾更是表示,“反對填海,這就是深圳人對未來30年的一種選擇”。
  要不要填海造地,對於這個問題,立足發展或主張保護的人們可能因價值立場差異而出現分野,抽象地談論很難有結果,問題是,此次LN G站項目是否必須在二選一的困境中作出選擇?
 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存在填海造地現象,其主要目的是擴充生存空間,現象看似現代,背後實則充滿無奈,很多時候,之所以選擇填海造地,是因為沒有其他替代選項。如今深圳人面對規模龐大的填海造地項目,其初衷是否也因為上述無奈?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,深圳寸土寸金幾成現實,但客觀地說,此項目對當地的誘惑恐怕更在於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。既如此,問題自然而然轉移到發展方式方面的討論,決策者和深圳市民需要權衡這個項目對深圳的經濟價值和環境風險,並非說除生存考慮之外的填海造地項目就該一概否定,而是要論證項目對當地海洋生態的影響,確定它的經濟意義是否不可替代,或者避免選擇困境,比如通過另外選址,從而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答案。
  接下來的聽證會將要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,從過去的經驗看,深圳民眾介入此類公共決策的熱情甚高,就在去年,備受爭議的深圳濱海電廠項目就因民眾激烈的反對而被迫中止。回顧其間的民意互動,體制內力量,比如相關政府部門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等,均站在自身角度積極發聲,是“民意勝利”的重要力量。
  >歡迎回應:shelun@188 .com 南都網:w w w .nandu.com  (原標題:[社論]為了未來的深圳公民,請說出你的意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d41mdwc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