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“太多醫生忙於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,眼看著一個個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,實在令人心痛。”幾天前,朋友圈中,一位醫生得知自己的同行——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突發心臟病去世,不禁發出感嘆。(10月28北京青年報)
  不到兩周,先後有三名三甲醫院的醫生倒下,他們身上有一些共性:年齡都不大,而且是突然發病,沒有搶救機會。10月12日,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醫生突發心臟病去世時年僅55歲。10月24日,阜外醫院麻醉醫生昌克勤在手術室內突然昏迷,目前仍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,也才年僅42歲,10月25日,積水潭醫院骨科的骨腫瘤專家丁易在泰國參加亞太骨科年會期間,突發心臟病去世,年僅48歲……
  四五十歲的年齡,對一個醫生來說,可以說是黃金年齡,既有了相當的工作經驗積累和業內聲望,又是體力精力最充沛的年齡,在這樣一個年齡突然倒下,讓人感到遺憾的不僅僅是這些醫學人才才學的戛然而止,更多的是對他們因為工作勞累而突然拋下家人離開的傷感。
  近年來,過勞死已經不僅僅是出現在醫療行業,包括媒體行業,從去年到現在,已經先後有十幾位媒體人因為積勞成疾離世,但是除了同行們小範圍哀嘆感慨一番,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影響和反思。
  在筆者看來,醫生這個職業和媒體記者相比,可能在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方面所要承受的更多,因為媒體記者相比較來說還有一定的空間自由和時間支配的自由,雖然也要承受高強度的緊張節奏,但畢竟不用像醫生那樣整天手術、查房、值班、寫病歷、寫論文,甚至是要應付各種醫葯代表和人情關係,別的不說,單單是一個值夜班,可能一年算下來,每個醫生的工作付出以及身體透支就要比其他職業要多出一些代價。再加上這些年醫患關係的緊張,醫生在每次手術前所面臨的精神壓力也非常大,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對醫生的健康造成影響。
 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,最近幾年,醫療行業的各種專業性學術會議特別多,有些會議是領導強迫參加的,有些會議是必須要參加的,如果有些醫生再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,有管理工作,加上手術任務,可想而知,幾乎是要全年處於身體透支的狀態。
  前些年教育行業提出“給孩子減負”,是因為當時的學生的課業負擔確實到了讓他們不可忍受的地步,如今孩子們的書包普遍變輕了,變小了。現在,我們是否也該提出給醫生減減負,因為按照現在的醫療管理體制,三甲醫院的醫生工作量其實已經遠遠超出正常醫院的工作強度,如果一直以病人多沒法減負為藉口,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改行或者不讓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,其實現在有調查就顯示,大多數醫務人員不贊成或者堅決反對自己的孩子當醫生,這或許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如果這種傳導效應一再擴大,可能我們的醫療隊伍就會在人才方面面臨青黃不接。
  給醫生減負,不僅僅要建立分層診療的機制,而且要在發表論文數量要求以及日常科研會議精簡上做文章,而且還要加大對醫生休息休假的制度性保證,不能以奉獻精神來“挾持”醫護人員,作為醫院,是給病人恢復健康的,但是不能以犧牲醫護人員健康來獲得。給醫生減負,刻不容緩。(王麗)  (原標題:“兩周內兩死一昏迷”,該怎麼給醫生“鬆綁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d41mdwc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